
【086】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这一段是围绕前面“上工望而知之”而展开的。
以上都是病人呈现出来的状态或动作。刚见面,还未完成问诊与脉诊,医者通过望诊即观察,就能大致心里先有个预判了。
1、“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
“欠”,打哈欠,隶属于气液的疏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先“一分为三”:是属于正常生理范畴,还是病理范畴的恶性循环,亦或是病理范畴的良性循环。
既然后面判断为“无病”,那说明这是个正常的生理表现。那么,为什么仲景会说,当医者给病人把脉时,对方打哈欠说明没啥问题呢?
医学与诊疗这件事儿其实最难也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覆盖与包涵关乎于人类的一切!所以,不像其它科学的学科,搞医学的人必须双脚直接踏在土地上,要能够“接地气儿”~
就比如打哈欠,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的一种生理表现。其前提必须是身心相对比较放松的那个片刻,才有可能发生。一个正处于神经高度紧绷状态,心跳嘎嘎快的人,你就算命令他现在马上就打哈欠,那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还反而会更紧张了。
而按照正常的人性表现来说,一个来诊疗的人,尤其是在古代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仍然去找医者看病的人,应该是其身心正处于程度较为严重的痛苦当中。并且由于不知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能不能活,能不能好起来,而必然内心会惶恐不安。
尤其是在医者给你把脉的时候,你内心应该是非常紧张,同时又充满期待的。所以,此时是打不出哈欠来的哈。
文中作为授业解惑的“老师”把这条看似平淡,实则关乎人性人心以及因果推理的“定律”教给了“学生”。
我们不必拘泥于行文内容,而是要能看到一位顶尖临床医家的世事洞明,并且学会在诊疗过程中结合人性人心的诸多常识,来综合判断问题。
2、“脉之呻者,病也”;“摇头言者,里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各种痛苦状。在开口问诊之前,你通过病人的这些表现,心里已经大致有数了,病痛程度较重。
3、“言迟者,风也”。
本号曾提到过历史上几个经典的治口噤案。
比如大家基本都听说过的,南北朝之南陈的医家许胤宗,治疗柳太后某次外感受风后,口不能言,脉沉。许胤宗表示既然没法张开口喝药,那就改用熏蒸法吧。于是以大剂黄芪防风煮汤,热腾腾地搁在柳太后病床下。“气如烟雾”,“药入腠理”,一天之内病就好了,也能开口说话了。
还有喻嘉言的一个治得极为漂亮却极少被人注意到的妙案~
某人痘疹初发,突遭风雨,气机抑遏于里。由于毒邪内迫,病人两目直视,四肢僵直,口吐口沫,口噤不能言。情势紧迫非常,喻嘉言用摆在房间里的灯芯,从病人的涌泉、承山、鸠尾、整条脊骨逐节烫烧。
当烧到上背部时,病人就开始能发出声音了;当烧到肩井穴时,病人忽而大汗出,随之眼球即恢复转动,口中出沫即止。参《总让人看到东垣影子的喻嘉言》。
还有就是丹溪与孟英治因一次受惊吓而自此说不出话来的同款案,丹溪先主开再主降,孟英是先主降而时隔两年后才补上了主开,参《丹溪的类似孟英案,与孟英处理的区别,正是明清前后的医理认知区别。》。
另外,《伤寒论》里本身就有两处地方提到了“口噤”:
其一,【068】条“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这里的口噤是气机争欲外达,尚未成功之前最后的困遏;
其二,后面尚未讲到的“痉病”,“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从以上古人案以及《伤寒论》的条文来看,在“口噤”时人体正严重地受困于阴位。
更为确切地说,是气机受困于阴位,卫气无法循行于头面孔窍,才导致的“口噤”。
又由于,凡是卫气不达之处,必然被阴火占领。因此,或同时已有浊邪瘀血等阻塞于经过头面孔窍的经络中,但这是“卫气”状态的另一面了。
“言迟”,是“口噤”的弱化版,而“风”是在告诉你,卫气于头面经络层面的循行受困。受困程度稍轻,则言迟;受困程度重,则口噤。
4、“行迟者,表强也”。
同理,如上面喻嘉言案那般四肢僵硬,肢体完全不能用的,说明体表经络受困程度极为严重;若是四肢能用,但动作迟缓不灵活,则虽已受困,但程度相对轻一些。
表强,包含两点。一、外寒风邪凝遏;二、卫气不通。前者是后者之因。
5、“坐而伏者,短气也”。
坐着的时候,病人没有支撑自己身体的力量,需要借靠什么或是直不起身来,说明气虚不足。
6、“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咱正常的情况下大约是不会感觉到的,我们在行住坐卧或进行任何运动锻炼时,腰部究竟是提供了怎样强大的支撑力量。只有当腰部出现问题时,我们才能体会到。
据说在汉代时人们的坐姿如跪,术语为“跽坐”。虽然臀部坐在自己的小腿上,但上半身的挺直仍然主要依靠腰部。若是腰痛,人就无法保持中正,会出现东倒西歪。所以,无论“下一脚”具体是个什么样子的,都说明已经打破了跽坐的左右完全对称的状态。
而医者通过观察到病人异常的坐姿,会推断出作为主要支撑力量的腰部,大概率是出现了问题。
【087】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动辄将以滋阴补肾法或清热泻火法来治“咽痛”的,其实应该好好整理了解下《伤寒论》里提到的所有的“咽痛”。
在本系列已经出现过的关于“咽痛”的条文,主要有“甘草干姜汤”与“通脉四逆汤”,以及下利而难治的“麻黄升麻汤”。
很有意思的是,这些都是关于卫气线状态极度内缩的条文。
所以难不成,“咽痛”是经脉之气循行极度受困的产物?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太阳病,(误)下之…脉紧者,必咽痛”;“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两条“咽痛”条文里都有“脉紧”,进一步表明了,“咽痛”是经脉之气发生【厥+逆】而产生的逆象。所以,《伤寒论》里绝大多数针对“咽痛”的方子,都是以解除卫气羁留为目的,甚至主要以升卫气线的用药为主(不是没有主以降阴火线的意思)。
但以上关于“咽痛”的条文,与本条有着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别,即:
它们都是因于误治或病情进一步发展后,卫气线状态圈由大逐渐变小;而本条条文里的“伏气”,是卫气线状态圈由小逐步变大,恢复外达的过程。
怎么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呢?
比方说病人在刚过去的冬天里,曾受到过风寒,但当时并没有随即出现恶寒发热等明显的症状。而如今天气开始逐步转暖了,由于人体之气的升降沉浮对应天地之气,就也会随之而开始逐步外达。那么,气行则热行,之前因卫气未能外达而受困于里的阴火,也会一并外趋直至外解。
仲景没说此时应该对应怎样的脉象,但如果顺利的话,至少应该是比较有力的,且具有明显的外趋之象。
但这里病人的脉象却是微弱的。
这说明,虽然接下来人体之气机必然会开始逐步外达,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恐怕这一从阴位到阳位的路程,将很难顺利而成功地开展。
于是就出现了文中的咽痛与下利,这些本应是气机逐步内困时才会伴随出现的典型表现。
但无论是因为误治而气机逐步内困,还是伏气自欲逐步外达而不得畅达,医者需要做的事儿其实都是相通的,皆是予以明确有力到位的一臂之力。兼顾具体的两线情况,来帮助病人顺利解除卫气羁留。令卫气终究外达,阴火终究外解,也就不会再有因阴火上扰而造成的咽痛了。
本条文可参阅“《内经》两线解”系列的《对“春升”可怕的误解!》,伏气与春升的机理相通。
【088】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当我们抵达两线后,再回头看古人对于情志的理解,简直会惊为天人~!
西方直到上个世纪都有《飞越疯人院》电影里描绘出来的愚昧而惨无人道的事儿,治疗者将情志障碍的病人的前额叶给切除掉了…
但我们的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早早明确了,任何情志的异常,皆是因于“经络不通”。
也就是说,情志问题也好,精神问题也好,无论你叫什么吧,其本质都不离于卫气羁留。
恐、愧,本身相对而言,更偏于卫气线不升。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李东垣在“羌活胜湿汤”的加减法里表示“恐者,更加桂、附”,在其另外的一个“麻黄白术散”的内容里,东垣说“其证善恐、欠、多嚏”。
所以,这里的脉如循丝、面色白,皆是卫气线不升的表现;而脉浮与面色赤,则是阴火线不降的表现。
面色忽而白忽而赤的不同面色交替出现,也是古人常常描绘的。比如东垣书里就有诸多,更早的除了《伤寒论》里的本条外,还有《金匮要略》里的狐惑病,“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参《甘草泻心汤说明,百合病就是阴火证》。
这些皆是两线在争的表现,循行于面部的经络中,或是阴火线不降占了上风,或是卫气线不升占了上风。
之前本号说到,在化学药品被开发出来之前,去甲肾上腺素做到的事儿,在这个世界上是只有风寒外邪才拥有的强大武器。
但其实,我们内部也有这么一个毁灭性的武器…
那就是:情志。
所谓的“应激”,其实就是“情志”的极致,极端到可以瞬间致死。慢性的则主要表现为各种情志疾病,比如抑郁症之类的。
但无论是瞬间的急暴的,还是缓慢的折磨的,情志疾病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
自我毁灭。
既包含疾病本身具有足以毁灭自身的力量,亦包含病人会时不时地生出想要毁灭自己的念头。
更为确切地说,病人想要毁灭的,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自己,而是那个“身心健康不足,痛苦折磨太过”的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所有的自身免疫病中,免疫系统之所以会出现疯狂的自我攻击,应该也同样是因为“健康不足,疾病太过”,而不是在攻击那个健康而正常的自己。
一叶一世界。我们身上再小的细胞,也必定都是我们整体的一个缩影。
【089】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这么医理绝妙的一句话,却往往被窄化误读成了,因病人不饮水而津液不足…
其实你若是仔细整理《伤寒论》里关于“饮水”的内容会发现,在中医医理中,“饮水”与否,远远不仅仅只是事关于津液本身而已。“饮水”所体现出来的博大,也可谓是“一叶一世界”。
对于“饮水”,《伤寒论》里涉及到的“怪异”状况主要有,水入口即吐,以及虽渴而不欲饮,只是拿来漱漱口。以后会慢慢讲到,这些都是气机困于阴位的表现。
暂时咱们就先用已经出现过的内容来讲,在之前的【073】条里,“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说明了气行则津液行。因此,唇口干燥,所反映出来的是,气不得行,无法畅达于口唇部位的经络。
再结合“脉涩”,则说明经脉之气循行非常不利,受困程度较为严重。
正是因为,气行严重受困,所以虽津液因此不生不行不散不布,病人理应口渴欲饮,却是并不欲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服务中心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