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安的荔枝》等影片在影院收获票房与口碑时,那部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筹备长达五年、投资过亿的电影《731》,却在杀青三年后依旧难见上映曙光。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滔天罪行的电影,自立项之初便备受瞩目,无数人翘首以盼它能揭开那段黑暗历史的真相,可也有人对此忧心忡忡,担心它带来的冲击过于强烈。人们不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部意义非凡的电影始终无法登上大银幕,与观众相见?
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进行的活体实验、细菌战研究,是人类历史上无法磨灭的黑暗印记。从1939年到1945年,至少3000名战俘被当作“马路大”(日语中意为实验材料),在惨无人道的折磨中失去生命。这些罪行,是对人类良知和底线的严重践踏 。
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导演及其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据导演透露,为了这部影片,他们查阅了200万字的史料,还按1:1的比例复刻了实验室场景。但也正是这种力求真实的态度,给影片的上映带来了诸多难题。其中最首要的便是画面尺度与审查的矛盾。影片中展现的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场景,其血腥和残酷程度超乎想象。即便导演已经进行了删减,甚至将部分画面改为黑白以降低冲击力,但这些镜头依旧可能触碰了审查的底线。某影评人看过粗剪版后曾表示,有一段冻伤实验的戏,演员真实痛苦的表情持续了4分20秒,现场有人直接呕吐。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电影分级制度的当下,影片需要兼顾全年龄段观众的接受度,这使得审查机构在考量影片能否上映时,不得不谨慎权衡“历史真实”与“观众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关系,而731部队罪行的极端残忍,无疑超出了普通人的心理认知底线,这也成为影片上映的一道巨大阻碍。
叙事视角的选择也是影片面临的困境之一。如果以受害者为主线进行叙事,很容易陷入苦难堆砌的煽情套路,难以真正深入挖掘历史的复杂性;而若加入加害者的内心挣扎,又极有可能被指责为“美化战犯”。这种两难的境地,让影片在剪辑室里历经17版修改,却始终难以找到一个能让各方都满意的平衡点。如何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一种恰当的叙事方式将这段历史呈现给观众,既不消费苦难,也不美化罪恶,是创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历史记忆的公共性使得《731》的创作成为了一个“集体命题”。在相关平台发起的“你支持《731》上映吗”投票中,虽然有62%的网友支持上映,认为铭记历史需要这样的载体,但仍有38%的人表达了担忧,他们害怕过度渲染血腥会引发社会不适。731部队的罪行不仅仅是一段过去的历史事件,更是至今仍影响着现实的集体创伤。哈尔滨731遗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曾透露,每年有超过50万参观者因情绪崩溃提前离场。当电影试图将这种创伤可视化时,必然会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甚至有遇难者后代公开反对影片上映,他们不想在影院里看到先辈被具象化的痛苦。同时,影片中涉及日军将细菌武器投入中国战场的内容,还涉及大量未完全公开的军事档案,在当下中日关系微妙的背景下,这类内容的上映可能会引发外交风波,这也是相关部门在决策时不得不谨慎考虑的重要因素。
此外,电影的商业类型片框架与沉重历史题材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从《731》的主创名单来看,动作片导演、流量明星主演的配置,从一开始就引发了争议。有人质疑,用好莱坞式的叙事节奏,甚至设计战俘越狱等情节来讲述731的故事,是否会消解历史的严肃性。在片方放出的30秒预告中,实验室内火光冲天,主角抱着同胞冲出爆炸现场,背景音乐激昂,这种“英雄主义”的表达遭到了历史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731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受害者几乎没有反抗的可能,任何美化抗争的情节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从市场角度考量,同类型的《南京!南京!》当年票房仅1.7亿,且有37%的观众表示“不会二刷”。影院经理也坦言,排片要考虑上座率,一部让人看完心情沉重抑郁的电影,很难吸引普通观众。这也使得片方在影片的商业包装和市场推广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尽管《731》的上映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重重困难,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去年纪念馆新增的“电影与历史”展区里,专门陈列了影片的道具,如一件沾着假血的囚服、生锈的实验器械复制品等,旁边的留言本上写满了观众的心声:“哪怕永远不上映,也该让更多人知道,有人在为记住这件事努力”“比起电影里的画面,更该记住的是:这些不是虚构的剧情”。当我们追问《731》为何难以上映时,其实是在确认一个事实:有些历史,无论用何种方式呈现,都注定伴随着疼痛。而这种疼痛本身,或许就是记忆的一部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对731部队罪行的铭记,不应仅仅依赖某一部电影,而应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血里,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捍卫历史的真相与尊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股票配资服务中心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